1919年5月4日,也就是整整一個世紀前,偉大的五四運動發生在北京,這是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而“中國向何處去?”這是100年前五四運動中,青年們對于中國前途命運的追問與思考。
早在“五四”前夜,李大釗就第一個在中國的大地上舉起了馬克思主義大旗,撰寫了《庶民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多篇振聾發聵的文章;五四運動期間,一批初具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如鄧中夏、張太雷、陳潭秋、瞿秋白、張聞天、周恩來、沈澤民、馬駿等人,已經成為學生運動的中堅;“五四”過后,被譽為五四運動“總司令”的陳獨秀,也宣布自己站到了馬克思主義旗幟之下。隨后,在“五四”影響下的新文化運動,更是令馬克思主義學說在思想界和知識分子中得到廣泛傳播。雖然其傳播過程并非風平浪靜,但經過多次論戰,馬克思主義非但沒有銷聲匿跡、偃旗息鼓,反而在中國以摧枯拉朽的磅礴之勢迅速風行開來。
瞿秋白說:“二十世紀以來,物質文明發展到百病叢生。‘文明問題’就已經不單在書本上討論,而且有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運動實際上來求解決了。”(《現代文明的問題與社會主義》,《東方雜志》1924年1月第21卷第1號)他還說:“只有世界革命,東方民族方能免殖民地之禍,方能正確的為大多數勞動平民應用科學,以破宗法社會封建制度的遺跡。方能得真正文化的發展。”“所以必須以正確的社會科學的方法,自然科學的方法,為勞動平民的利益,而應用之于實際運動,……如此,方是行向新文化的道路。”(《東方文化與世界革命》,《新青年》季刊,1923年6月第1期)可見,文化問題上的革新主張,是作為政治和經濟上變革的輿論準備和思想先導而存在的,它關乎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馬克思主義的主張是最為可行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四運動95周年的時候,曾經語重心長地說過這樣一段話:“廣大青年對五四運動的最好紀念,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以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擔負起歷史重任,讓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唯有懷抱“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達于真理”的情懷,將目光投向科學社會主義的新路徑新方法將五四運動置于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才能理解它“新覺醒”的價值;置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才能讀懂它“新選擇”的意義。
作為五四精神核心內容的愛國主義,始終是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重要歷史動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愛國主義,是對祖國的一種積極和支持的態度,集中表現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是為保衛祖國和爭取祖國的獨立富強而獻身的奮斗精神。愛國主義最基本、最本質、最重要的表現,就在于不遺余力地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作出自己的貢獻?!拔逡弧笔莿趧诱邐^斗者的節日,“五四”是青年人的節日,兩者比鄰,為奮斗中的青年人堅定愛國情懷營造了良好氛圍。
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是每一個中國人共同奮斗出來的。在革命年代,先烈們懷著一顆顆愛國心誓死保衛祖國,面對這鮮血淋漓的革命歷史,就更應體會到新時代中國和平的不易、發展的艱辛。進入新時代,愛國主義有了更加符合實際、更加有利于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和團結最大多數人的新內涵,成為了指引奮斗方向的明燈。只有深愛祖國,才能甘愿為祖國奉獻,奮斗中的青年人要堅定愛國情懷,將個人夢融入中國夢,把愛國報國的熱血斗志投入祖國高質量發展的偉大事業中來,融入到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奮斗中去,成為新時代的奮斗者,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愛國從來都是具體的,是需要用奮斗去書寫的。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等各方面,都需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我輩要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的優秀愛國主義情懷,主動承擔起歷史賦予的使命,站在歷史的新起點,立足自己的崗位,與時俱進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方位作出清醒判斷,讓這個經濟迅速發展的強國擁有足夠的后備力量。
“五四”精神之于每個中國人都有不同的意義,“五四”時期留下的愛國主義精神產生了深遠影響,“五四”運動喚醒了當時沉睡的中國人民,啟發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成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的夙愿。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需要以五四精神為滋養,在弘揚民族精神中讓五四精神放射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在彰顯時代精神中讓五四精神閃耀更加絢麗的民族色彩。時代在進步,歲月會更迭,但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這一點是永遠不會變的,奮斗什么時候都不算晚,但若能在青年時便立下鴻鵠之志,堅定奮斗之念,定能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成績,也更有可能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修橋筑路本是利國利民的偉大事業,作為參建人員,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特別是青年干部,更要多想想奉獻,少想想回報。要讓“五一”的奮斗精神和“五四”的愛國情懷激勵愛國愛黨的精神力量,滿懷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成真的勇氣去奮斗,以生死不移的愛國情懷、矢志不渝的報國志向,為民族復興大業砥礪奮進。(長江路橋公司 劉鵬)